请输入关键字
科研资讯
全部
全部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科研诚信
科研成果
喜报
学术活动
明道讲堂-科研篇 第18期-《MC1R在色素细胞功能与恶变中的作用》
我院于2025年4月17日举办了“明道讲堂-科研篇”第18期,本期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肿瘤分子靶向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崔儒涛教授担任讲学专家。崔儒涛教授以《MC1R在色素细胞功能与恶变中的作用》为题,为与会研究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本次活动由皮肤科盛宇俊副主任主持。 盛宇俊副主任主持 崔儒涛教授在讲座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MCIR在色素细胞中的关键角色。MCIR是一种在黑色素细胞上广泛表达的受体,它参与调节黑色素的合成与代谢过程,对维持皮肤和毛发的正常色素沉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崔儒涛教授通过一系列精美的实验数据和图表,展示了MCIR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如何精准调控黑色素细胞的功能及衰老。更引人关注的是,崔儒涛教授从队列、模式小鼠以及分子细胞等不同层次深入探讨了MCIR与色素细胞恶变之间的关联,揭示了 MCIR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崔儒涛教授还分享了其团队在相关药物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引发了听众对未来医学突破的期待。 崔儒涛教授讲学 互动环节,与会者们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崔儒涛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验与心得体会,并与研究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本次活动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MC1R的宝贵机会,同时也为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之间的紧密合作架起了桥梁。 讲学讨论结束后,曹彬副院长向崔儒涛教授颁发感谢函,谨致谢忱。 曹彬副院长为崔儒涛教授颁发感谢函
2025.04
18
学术活动
科技中心前沿仪器与技术讲座--单外泌体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为了加强我院外泌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能力,拓展先进技术的应用,2025年4月14日科技中心基础研究部邀请斑马鱼科技的李元元老师带来“单外泌体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为主题的技术交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外泌体是一类几乎所有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囊泡,其平均粒径大小约为100 nm,携带核酸、蛋白质、脂质及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它们是细胞间远距离通讯的媒介,影响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多将外泌体视为一个整体,手段局限于外泌体总蛋白、总核酸的组学分析。然而,生物样本中外泌体来源于不同的细胞类群,因此在成分、功能上都具有高度异质性。“Bulk”外泌体组学的研究方法难以进行外泌体的异质性分群和细胞溯源,限制了对外泌体的认识及临床应用。因此,高灵敏度的单外泌体分析手段意义重大。 图1单外泌体结果展示:原位及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外泌体亚群的变化   首先, 李老师介绍了单外泌体蛋白质组学所采用的邻近编码技术(PBA)的原理及优势。该技术使用含寡核苷酸编码标签(Barcode)DNA偶联的多种抗体与外泌体孵育,在物理空间邻近的单个外泌体上的DNA序列通过杂交连接、滚环扩增,实现单外泌体上蛋白分子的分隔和标记,最后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解析每个Barcode的出现频率及组合模式,重建单个外泌体的蛋白质表达谱。 图2 单外泌体蛋白质组技术原理   该技术可在低至5 微升血浆、尿液、组织外泌体、细胞培养液、器官灌洗液等体液样本中对10万+个单外泌体中的蛋白进行同步分析,以发现样本中低丰度外泌体亚群。其利用多重免疫分析技术可以对人源样本单外泌体中540+,或小鼠样本单外泌体中200+蛋白成分同步分析,且可根据需要增加目标蛋白的定制检测。总之,该技术实现了低样本体积、高灵敏度、高通量、高数据质量、灵活定制等方面的技术突破。 李老师还介绍了单外泌体蛋白分析技术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分析外泌体蛋白或亚群在疾病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的变化,可以探索疾病机制、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及开发液体活检新渠道。 图3一站式自动化解决方案   高通量单外泌体蛋白组分析自动化系统基于自动化工作站将PBA实验流程自动化,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精确度。随后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即可实现从 1-5 µl 体液样本中检测单外泌体膜蛋白组标志物,在单一系统上满足从中通量到高通量的实验需求。 分享结束后,线上、线下人员进行了讨论,李老师对于各种问题给予了具体的解答与建议,使大家获益匪浅。通过此次交流会,大家对于单外泌体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基础医学及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在实验设计中可结合单外泌体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优势和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挖掘更多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供稿:邓博   审校:王在
2025.04
21
学术活动
明道讲堂-科研篇 第16期-《转化医学赋能新药研发》
我院于2025年2月21日举办了“明道讲堂-科研篇”第16期,本期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教授作为讲学专家。肖瑞平教授以《转化医学赋能新药研发》为题,为与会研究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我院副院长曹彬教授致欢迎词,并向肖瑞平教授颁发感谢函。 曹彬副院长为肖瑞平教授颁发感谢函 肖瑞平教授以代谢与心血管疾病为研究核心,证实了“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转化路径的可行性。首先,系统阐释了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作为关键药靶的前沿发现及其临床转化价值。其团队发现β受体亚型功能选择性信号转导作用:β2AR与Gi和Gs双偶联发挥心肌保护作用,而β1AR与Gs单偶联促心肌细胞死亡。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β受体阻滞剂的"一刀切"作用模式。基于此提出“联合使用β2AR的功能选择性激活与β1AR阻滞可能为心力衰竭治疗提供一个更安全更有效的策略”思路,并研发可激活β2AR信号的活性异构体,已完成临床试验I期。该策略将为心力衰竭治疗提供了精准治疗的新范式。 其次,肖教授分享了MG53突变体蛋白药物在心血管代谢疾病中的应用:MG53介导心肌细胞保护,但因其介导全身胰岛素抵抗、干扰糖脂代谢的作用,在心血管代谢疾病中起双刃剑作用。研究发现E3酶功能缺失的MG53突变体则无此副作用,因此探索了MG53突变体蛋白药物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治疗作用。 随后肖教授又介绍了首个靶向泌乳素受体(PRLR)的单克隆抗体HMI-115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申报突破性治疗的经验;未来研究方向恶液体(Cachexia)病理机制和治疗的新发现。 最后,肖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一直秉承的研究理念,即针对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寻找新药靶点,开发创新药物。 肖瑞平教授精彩的讲学后,《NEJM医学前沿》杂志赵剑飞副主编就NEJM杂志的论文发表情况、审稿流程、对研究投稿的决策、期刊特点、NEJM AI期刊以及团队情况做了重点介绍。 肖瑞平教授讲学 赵剑飞副主编讲学 讲学会场气氛热烈,互动环节与会者们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肖瑞平教授及赵剑飞副主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体会,并与与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现场互动提问
2025.03
28
学术活动
中日友好医院成功举办岐黄学者高峰论坛
2024年11月3日,中日友好医院岐黄学者高峰论坛在综合楼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11位岐黄学者,共同探索中医药学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共谋中医药学科的全面发展与繁荣。来自我院、医联体单位的学术骨干、研究生在线上线下参加论坛学习,线上总点击超过2500人次。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国家中西医结合中心常务副主任崔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日友好医院国家中西医结合中心副主任张洪春主持。 崔勇副院长对各位专家拨冗莅临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中日友好医院建院的初心之一就是做好中西医结合的示范基地。值此建院40周年之际,中西医结合学科已成为我院五大学科群之一。崔勇副院长还介绍了我院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 崔勇副院长致辞 在学术交流环节,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李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张声生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马堃教授、杨宇飞教授、郭军教授,及中日友好医院张洪春教授、李平教授、金明教授、白彦萍教授、贾立群教授等11位岐黄学者作报告,以“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学科发展”为主题,围绕各自专业领域成就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成果转化经验、优势病种临证经验及学科管理等内容,并与现场与会人员展开交流和讨论。学术报告分别由我院刘丽宏、彭亮、夏仲元、武曦蔼、赵婷婷、张波等六位专家担任大会主持。 岐黄学者讲学 本次岐黄论坛在刘丽宏主任的总结下圆满落幕。她表示,本次论坛汇聚了中医药领域的顶尖智慧,我们将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激发创新思维、凝聚广泛共识,共同推动中医药学科的繁荣发展。 刘丽宏主任总结  
2024.11
15
1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