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研资讯
全部
全部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科研诚信
科研成果
喜报
工作动态
曹彬教授在《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述评:病毒性肺炎约占中国CAP的27.5–39.2%;抗病毒药物选择有限和耐药性威胁逐渐增加
当地时间12月1日,《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在线发表了我院呼吸中⼼曹彬教授团队的述评《Viral pneumonia in China: from surveillance to response》。这篇述评介绍了中国肺炎研究网(CAP-China)在病毒性肺炎领域十几年的研究经历,说明病毒作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肺炎病原体监测研究和多中心肺炎研究网的公共卫生意义。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等下呼吸道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许多CAP患者在明确病原体之前常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因此CAP病原谱对临床诊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细菌一直被认为是免疫功能正常成人CAP的主要病原体。病毒作为CAP病原体在儿童和免疫抑制成人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群中受到的关注不足。在过去的20年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甲型H7N9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疾病的暴发和当前的COVID-19大流行凸显了病毒在CAP发病中的重要性。因此,监测引起CAP的病毒并采取快速及时的应对措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 在2010年,我们估计约10%的CAP病例为病毒性肺炎,但这个推测仅基于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当时,全球已建立了一些多中心肺炎研究和监测网络,并基于研究网络开展肺炎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研究,例如CAPNETZ(Competence Network for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和CAPO(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Organization)。这些研究网络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医师和科学家对CAP的进一步认知。为了应对中国CAP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建立了「中国肺炎研究」(CAP-China)协作网,以促进病原体监测、快速诊断和最佳治疗方面的肺炎研究。该协作网最初基于北京的12家医院建立,当时称为「北京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网络」(Beijing Network for Adul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BNACAP),后逐渐辐射到全国72家以三甲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 随着病原体检测技术的进步,基于CAP-China协作网的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和国内另一项队列的数据,我们估计目前病毒性肺炎约占中国CAP的27.5–39.2%。尽管在美国CAP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毒是鼻病毒,但在中国免疫功能正常的CAP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毒是流感病毒(28.4%),其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3.6%),人腺病毒(3.3%)和人冠状病毒(3.0%)。此外,非流感病毒肺炎患者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病程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90天病死率与流感病毒肺炎相当。与之前非流感病毒主要影响儿童和免疫抑制人群的观点不同,CAP-China协作网的研究证明非流感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重要影响。CAP-China协作网的研究还发现人腺病毒55型是中国免疫功能正常人群CAP的病因。CAP-China协作网的研究强调了病毒作为成人CAP病因的重要性,相关成果写入最新的中国CAP指南。 病原体监测和观察性研究对于快速应对病毒性肺炎非常重要,在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开发方面有重要意义。以每年的流感疫苗为例,监测数据为预测流行病毒株和合理设计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此外,考虑到疫苗研发资源普遍有限,优先研制针对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病毒疫苗同样依赖于病原学监测的信息。 抗菌药物耐药性和潜在的多耐药菌流行对于中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的病毒性肺炎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目前的抗菌药物耐药状况。从大规模、多中心的观察性研究中了解疾病特征,并从病原学监测中了解常见流行病毒的信息,将促进病毒性肺炎的早期识别。此外,呼吸道病毒的快速分子检测也可能有助于减少静脉注射抗菌药物的使用。 病原体监测还可以指导抗病毒治疗研发的研究资源分配。与细菌感染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选择非常有限,而且耐药性威胁正在逐渐增加,因此需要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降低病毒性肺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现有抗病毒药物的新适应症研发和新型药物及药物组合的开发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是严重病毒性肺炎发病的关键机制之一,因此宿主导向的疗法的研发也很重要。病原学监测信息可以有效指导这些药物的研发方向。 基于CAP-China协作网和全球类似的多中心研究网络开展的病原体监测和临床研究将继续为医学发展服务。除了指导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发,CAP-China协作网还将帮助明确新出现的病原体,并促进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认知进步。 过去10年中,在中国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下,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对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病毒性肺炎的认知进展迅速,病毒作为CAP病原体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可。CAP-China和其它协作网络的经验表明了区域和全球合作研究的重要性。虽然面临着许多未知因素和挑战,但我们相信,研究人员的团结与合作可以战胜这些困难。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20)30264-4/fulltext 转自“呼吸界”                                                    
2020.12
07
科研成果
填补我国研究空白,中国首次发布CAP发病率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曹彬团队合作完成重要研究
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课题组和我院呼吸科曹彬教授课题组共同合作完成一项研究,首次估算了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未来修订我国CAP诊疗指南和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文章题为「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一项全国范围的人群研究」(Incidenceof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inurbanChina:Anationalpopulation-basedstudy)。 主要发现: 1、2016年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为7.13/1000人年,处于较高发病水平;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发病率随人群年龄变化呈现U型分布,以低年龄组儿童与高年龄组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4、不同省份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其中东北、东部省份为高发地区;5、发病率在不同月份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波动,表现为春冬季高发,夏季低发。 文章原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c3u5,60n7dvAk 一、研究背景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造成沉重的疾病和社会经济负担,是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婴幼儿及老年人群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探究CAP的流行特征与危险因素,针对高危人群实施合理的预防方式是降低疾病负担的有效措施。   目前,国际上开展过多项关于CAP流行特征的研究,CAP的发病率随时间、地区与人群特征的不同而差异较大,报告范围在1-12/1000人年左右。而我国尚无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大规模流行病学专题调查,缺少全国性的CAP发病率和流行特征数据。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利用2016年中国23个省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库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覆盖全年龄组约4.28亿人群。在所有参保人群中,识别并抽提具有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的目标患者,计算发病率指标,从人群、地区与时间等不同角度,对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三、研究结果   1、CAP患者的基本特征:2016年我国共有141.52万人发生至少一次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总人次为147.97万次。 2、发病率:7.13/1000人年(95%CI:6.11-8.15) 3、人群分布:男性发病率(7.32(95%CI:6.28-8.35)/1000人年)高于女性(6.93(95%CI:5.92-7.94)/1000人年)。发病率随人群年龄变化呈现U型分布,以低年龄组儿童与高年龄组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 4.地区分布:不同省份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其中东北、东部省份为高发地区。 5、时间分布:发病率在不同月份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波动,1~3月份最高,4~9月份逐渐下降,10~12月份又有回升。 四、结论与建议 该研究表明,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整体处于较高发病水平。儿童与老年人是发病的高危人群,且存在东部省份等高发地区与春冬季高发,夏季低发的季节性波动趋势。由此提示,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中国的负担不容忽视,且今后的预防重点应关注于这些高危人群、高发地区与特殊时期,做到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转自“呼吸界”                                                        
2020.12
07
科研成果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詹庆元教授团队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领域发表研究成果
在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基金项目资助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詹庆元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全国20家三甲医院的MICU/RICU,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流行病学调查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Incidenceoutcome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mainland China: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于2020年8月在线发表于“Critical Care”上。 论文链接: doi: 10.1186/s13054-020-03112-0。 ARDS是由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导致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常见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达30%-7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012年国际上推出了新的ARDS诊断标准,即“柏林标准”,其可行性、可靠性与一致性尚有待检验,治疗方面以呼吸支持技术为代表的脏器支持手段与ARDS药物进展很快,其临床应用现状相关数据尚十分欠缺,尚需进一步的数据整合和临床评价。柏林标准出台后国际上已经有相关大型的观察性研究问世(LUNGSAFE),相较而言,我国ARDS的高危因素、治疗和预后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较为欠缺。     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前瞻注册登记研究的方法对ARDS的高危因素、发生率、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了摸底性研究。该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地区RICU/MICU的ARDS发病率相对低,地区间发病率差异大,轻度ARDS患者比例少,中重症ARDS患者多,轻度进展为中重度比例高,放弃治疗和病死率高,呼吸支持小潮气量和限制平台压措施到位,但PEEP水平相对较低,辅助通气措施实施比例低,驱动压水平与住院死亡显著相关。 该研究填补了我国缺乏ARDS相关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对我国ARDS人群的全貌(高危因素、疾病严重程度、呼吸支持策略和临床预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研究提示中国RICU/MICU收治ARDS时机较晚,ARDS呼吸支持策略的规范化实施亟待提高。加强对ARDS的早期识别和规范化呼吸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ARDS预后。    
2020.10
15
科研成果
中日医院神经外科于炎冰教授团队在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演进机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我院神经外科于炎冰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章薇研究团队合作,在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演进机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以“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影响YKL-40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行使不同功能(The different role of YKL-40 in glioblastoma is a function of MGMT promoter methylation status)”为题,于2020年8月在线发表于Nature系列期刊《细胞死亡&疾病》(Cell Death & Disease)上。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9-020-02909-9。 脑胶质母细胞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为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颅内肿瘤,此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2个月左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国内外研究证实,对于体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sferase, 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患者,临床一线化疗药物替莫唑胺(烷化剂)对其有更好疗效,使得患者生存期显著获益,但具体机理远未明了。 为探索该现象背后的潜在机制,双方团队通过构建患者来源的肿瘤干细胞模型,进而通过体内与体外实验开展相关研究。该项研究发现,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可直接影响YKL-40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发挥不同功能,这是通过激活细胞增殖重要分子信号RAS-MEK-ERK通路实现的。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肿瘤干细胞中,YKL-40基因的抑癌作用,有助于肿瘤对替莫唑胺增敏,且这一过程是通过激活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s, DDRs)通路实现的。 该项研究证明了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可以影响基因在恶性肿瘤中功能的行使,更具有意义的是,肿瘤的分子病理分型若能够结合其表观遗传学特点,将开拓我们对基因功能的现有研究与认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图. 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影响YKL-40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中发挥不同功能                                      
2020.10
15
1 9 10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