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研资讯
全部
全部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科研诚信
科研成果
喜报
喜报
我院被确定为“国家人工耳蜗救助项目”定点手术医院
2009年7月6日,由国家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残联共同发起的“国家人工耳蜗救助项目”在北京启动,我院授牌为定点手术医院。该项目由中央财政拨款4亿元,计划2009-2011年为1500名贫困聋儿植入人工耳蜗,9000名聋儿配戴助听器。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家人工耳蜗救助项目办公室”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我院耳鼻喉科李原副主任医师被聘为专家委员会临床医学技术指导专家。目前,全国共有十家医院成为该项目授牌的首批定点手术医院。我院于2001年开展人工耳蜗植入研究,2005年成为“北京市人工耳蜗一体化”五家医院之一;2007年1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残联指定为“听力重建,启聪行动”项目全国首批十家定点医院之一。截止2009年6月底,我院耳鼻喉科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已逾百例,全部获得成功。人工耳蜗植入者大多数为6岁以内儿童,最小植入聋儿年龄仅11个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力言语康复训练,这些听障儿童回到了有声世界,学会利用听力与人交流。与此同时,人工耳蜗植入使患儿的家庭摆脱了听力障碍的阴霾,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们将和健听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学习,回归主流社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 附:国家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人工耳蜗救助项目流程1.护士站接诊2.专家接诊(常规筛查:包括听力学评估、言语发育评价和影像学评价。)3.入院进行术前综合评价、病例讨论。4.术前检查、术前宣教。5.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6.术后开机调试和听力言语康复训练。 专家门诊时间:李原副主任医师:每周二上午、下午;每周四上午。 植入人工耳蜗儿童                                                                    
2021.05
24
科研成果
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与武汉金银潭医院合作开展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报道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曹彬教授与武汉金银潭医院黄正辉、李霞主任医师合作,基于武汉金银潭医院收治COVID-19肺炎患者临床信息,分析激素使用和预后的关系,并探讨激素使用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研究论文Low-to-moderate-dose corticosteroids Treatment in Hospitalized Adults With COVID-19在2021年1月《Clinical MicrobiologyInfection 》杂志正式发表。 COVID-19爆发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在尚且缺乏“特效药物”的情况下,糖皮质激素作为病毒性肺炎中常见的辅助治疗药物,就已受到广泛关注。尽管一些随机对照试验,如RECOVERY试验显示了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但仍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RCT研究采用统一的激素使用起始时间,但在真实世界中,临床医生可能会根据对患者症状、指标、病情变化的观察决定何时应用激素。 这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者发现在临床诊治中,接受激素治疗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更多。基线匹配后,应用与未应用激素患者的死亡率、ICU入住率等预后指标均无差异。由于激素使用时机可能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还查实探讨了高级呼吸支持前使用激素能否改善预后,结果发现使用激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ICU入住率更低。但在经过Cox回归的比例风险模型将激素治疗作为依时协变量调整后,激素对在院病死率和减少病情恶化均无影响。从以上结果看来,经过倾向性匹配和依时协变量校正,激素治疗对COVID-19患者的在院病死率无改善。 激素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和激素应用时机、剂量都有关系。随着RECOVERY研究的发表,激素治疗被视为COVID-19重症患者的标准治疗,并写入WHO指南。但该研究对于激素副作用的评估并不充分。考虑到激素的潜在风险,权衡获益与风险非常重要。激素使用的确切适应症,仍有待更细致的研究。例如,在特定年龄或吸氧条件下应用激素可能获益更多。本研究试图探讨在病情恶化前应用激素改善预后的可能性,但未得到阳性结果。 本研究未发现激素对于COVID-19患者在院病死率有改善作用,但可能会为未来RCT研究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例如对激素起始时间的限定,以及适用人群的界定,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全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007478/                                                                            
2021.03
29
科研成果
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首次明确法匹拉韦(favipiravir)在重症流感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在科技部应急专项的资助下,本研究首次评价了两种不同法匹拉韦剂量1600mg/600mg和1800/800mg在住院重症流感中的血药浓度变化特征。研究成果以“Phase 2a, open-label, dose-escalating, multi-center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favipiravir (T-705) in combination with oseltamivi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luenza”为题于2020年11月24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旗下转化医学杂志《EBioMedicine》。 法匹拉韦是一种RNA聚合酶抑制剂的新型抗病毒药,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甲、乙和丙型流感感染均显示出抗病毒活性。该药物于2014年在日本上市。然而,目前尚无研究探索法匹拉韦在重症流感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该研究团队从2018-2020年在4家教学医院开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采用拉丁方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主要发现:1.两个剂量组的血药浓度持续下降,均未达到预设的目标浓度;2.高剂量组达到目标血药浓度的比例更高;3.高低剂量组病毒载量下降速度无明显差异;4.两组剂量的耐受性良好,未见明显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5.本结果对指导法匹拉韦治疗用于其他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剂量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因此,法匹拉韦(研究中所使用剂量)在重症流感患者中的血药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未达到研究预设的目标。将来研究有必要评价更高剂量使用或静脉法匹拉韦的疗效和安全性。 抗病毒药物在轻症和重症流感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可能不尽相同,不仅法匹拉韦,其他新型抗病毒药物也需要明确在重症流感中的最佳剂量。这样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能是最为高效探索最佳剂量的研究方式。 全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biom/article/PIIS2352-3964(20)30501-6/fulltext                                                                      
2021.03
29
科研成果
《柳叶刀·传染病》杂志刊文介绍我国呼吸学科领军人——曹彬教授
2021年3月,英国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刊发了对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彬教授的简介文章。 曹彬教授师从国内知名呼吸病学家朱元珏教授,199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七转八年制),毕业后于北京协和医院完成了五年住院医师的培训,其临床诊疗能力及科研能力得到了系统规范的训练。曹彬教授长期关注于呼吸道感染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多次参与了国内新发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2003年SARS暴发后,亲历一线支援参加SARS病人的诊疗工作;参与了H1N1和H7N9这两种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救治工作,并总结报道了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完成了国内首项成人病毒性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强调了呼吸道病毒在肺部感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曹彬教授创建了中国肺炎研究平台(https://www.chinapneumonia.cn/),总执笔《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明确了人腺病毒55型感染与其他类型腺病毒感染的临床差异;发表研究表明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可能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而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有害。 武汉疫情暴发早期,曹彬教授带领课题组前往疫情一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亲自参与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时面对这种新发突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为科学认识该疾病和规范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最早报告了新冠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两种抗病毒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了针对新冠出院患者的随访研究,全面系统报告了患者发病6个月后的健康状态。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也是曹彬教授医学生涯中的一位重要导师,他评论道:经过20多年的辛苦耕耘,曹彬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以及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国内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诊疗能力的进步。 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医学院,新发传染病教授PeterHorby与曹彬教授相识并合作了多年,他评论道:“曹彬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医生科学家,其在呼吸道感染领域的成就在中国和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他也是呼吸道感染循证医学的不懈倡导者。曹彬教授在疫情早期,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团队前往武汉参与患者的临床救治以及科研攻关任务,日夜奋战了数月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来帮助全世界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该新发疾病,对于这一英雄之举,我深表钦佩。” 曹彬教授课题组长期专注呼吸道感染领域的临床科研工作,十分乐意与国内、国际科研团队开展密切合作,推动该领域高质量研究的开展,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切实使患者受益。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1)00163-8                                                                        
2021.03
29
科研成果
中日友好医院李振玲主任医师团队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录组学研究领域进展报道
在中日友好医院院级基金等资助下,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李振玲主任医师及郭超、高亚玥医师合作,发现在IGHV突变和未突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基因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与EGR3和HELQ基因表达相关,并进一步提出,HELQ和EGR3基因表达参与CLL致病机制且与患者治疗反应、预后相关。相关研究成果以HELQEGR3 expression correlate with IGHV mutation statusprognosis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为题,于2021年1月发表于《转化医学》【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GHV)突变情况与CLL患者免疫化疗反应以及预后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对于IGHV突变患者CLL肿瘤细胞表达模式缺乏深入研究,存在以下主要科学问题:1.IGHV突变和未突变的患者CLL细胞表达模式有何不同;2.哪些基因表达与IGHV突变情况显著相关?3.筛选出的目标基因表达情况与患者治疗反应、临床结局是否相关? 该研究团队对GEO公共数据库研究分析,筛选出了与IGHV突变亚型密切相关的EGR3/HELQ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EGR3和HELQ等基因相关基因模块富集于NF-kappaB、HIF-1等与细胞增殖/凋亡过程的通路;同时发现,这些目的基因表达在不同类型的B细胞肿瘤中表达存在差异,HELQ基因表达还与免疫化疗反应相关,高表达HELQ的患者治疗反应显著不佳。生存分析发现,EGR3的表达情况与患者至首次治疗时间(timetofirsttreatment)相关,EGR3低表达的病人至首次治疗时间较短,提示此类型病人侵袭性高,进展较快;EGR3/HELQ基因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相关,这两个基因表达可以作为CLL患者预后的新型标志物。最后我们还初步探讨了HELQ和EGR3可能参与CLL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其与PI3K-AKT-mTOR通路、IL6-JAK-STAT通路的激活相关。 该研究不仅对CLL患者的转录组学特点进行了探索,也为筛选了新型CLL预后标记物,更提出了新的治疗靶点。 全文链接:https://translational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67-021-02708-6                                                                                    
2021.03
29
1 7 8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