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研资讯
全部
全部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科研诚信
科研成果
喜报
科研成果
Advanced Science | 中日友好医院孟化等团队研发了新型微针系统,为减重降糖提供新的方向
肥胖及其伴发的代谢相关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脑中风,甚至恶性肿瘤等,严重损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给全球医疗保健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每年有280万人死于肥胖,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药物干预和减重手术。然而,前者的疗效一般,容易反弹,而后者适用于特定人群,且会导致永久性改变。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微创、可逆且疗效显著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全球性难题。肉毒杆菌神经毒素-A(BTX-A)是最有效的肌肉麻痹剂之一,它通过与肉毒毒素受体结合并被内吞入神经末梢,裂解其内的SNARE复合体,从而影响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阻滞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中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导致肌细胞和腺体细胞等效应细胞局部失活。BTX-A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和可逆性,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既往研究发现,胃壁局部注射BTX-A可抑制胃蠕动,减缓胃排空,具有潜在的减重效果。然而,实际临床应用中,BTX-A注射所引起的体重减轻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胃壁不同层次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导致对BTX-A的反应也不尽相同。综上,为了充分发挥BTX-A的治疗效果,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合理且精准的给药策略,并阐明其内在机制。 该研究创新性的研发出了一款新型微针递送系统,命名为胃壁分层特异性麻痹微针(LGP-MNs),用于将BTX-A精确递送到胃壁的不同层次(黏膜层,黏膜下层或肌层)。经过优化的LGP-MNs具有足够的强度与韧性,可以适应蠕动的胃壁结构,并且能够通过针尖的快速溶解将BTX-A均匀地输送到指定的胃壁层次,在局部达到较高的工作浓度。通过构建肥胖大鼠模型进行验证,发现与传统的普通针注射BTX-A相比,LGP-MNs可以极大的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同时,针对不同胃壁层次的给药结果显示,BTX-A分层递药的确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其中,LGP-MNs介导的胃壁肌层麻痹显示出最佳的治疗效果,包括更加明显的胃排空延迟,体重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减弱、肠道菌群改善等。此外,该研究还首次发现只有胃壁肌层特异性麻痹时,才会出现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这可能与胃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一种胰岛素分泌刺激物)的分泌显著增加有关。 文章模式图(图源自AdvancedScience) 综上所述,这项由LGP-MNs实现的转化研究可作为BTX-A进一步临床应用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精确靶向胃壁肌层的递药策略可以大大改进传统的BTX-A递送方法,结合内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微创疗法应用于临床减重,具有巨大的转化潜力。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医师王思奇,香江学者计划博士后王玉琼和北京大学工学院博士研究生林龙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孟化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庄俭副教授和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彭亮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2023.08
14
工作动态
张洪春教授牵头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细菌和病毒感染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影响和机制研究”项目综合绩效评价顺利通过
近日,我院张洪春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细菌和病毒感染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影响和机制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组的综合绩效评价。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细菌和病毒感染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影响和机制研究(2017YFC1309300)”项目,分为“下呼吸道微生物组学动态变化与慢阻肺急性加重相互关系的研究”、“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对慢阻肺相关炎症反应影响研究”、“中重度慢阻肺下呼吸道去定植对急性加重的影响”、“应用疫苗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适宜技术研究”、“中西医协同治疗感染导致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效果和机制研究”5个课题。分别由中日友好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承担。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了COPD急性发作研究用的临床生物资源库;创建了稳定的H1N1流感病毒感染和香烟烟雾暴露复合AECOPD小鼠模型;评价了慢阻肺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谱和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微生物组学提供研究基础;研制了有效用于COPD下呼吸道去定植的黑磷量子点介导的新型纳米药物控释制剂;明确了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中医药疗法对AECOPD的有效性,为AECOPD的中西协同诊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明确了延缓慢阻肺急性发作的综合策略,有助减轻慢阻肺患者及家庭经济负担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评估了不同免疫策略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防控效果,为我国制定COPD患者疫苗接种策略提供关键性证据;共发表SCI论文20篇,中文核心论文7篇;申请专利5项,撰写专家共识2篇。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关于下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细菌和病毒感染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影响和机制研究”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结论的通知.pdf    
2022.07
04
喜报
我院陶庆文教授团队申报的“寒热为纲辨治尪痹(类风湿关节炎)的科学内涵与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日前,202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圆满落幕。我院中医风湿病科陶庆文教授团队申报的“寒热为纲辨治尪痹(类风湿关节炎)的科学内涵与临床应用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该研究传承我国著名中医风湿病学家焦树德教授、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阎小萍教授学术经验,历经三代人努力,首次提出类风湿关节炎尪痹辨治体系、“痹病欲尪”理论,率先以寒热为纲统领尪痹辨证,构建“基于尪痹理论的寒热为纲两期四证辨证论治体系”,规范了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诊疗;基于尪痹辨证论治体系,建立包括关节超声和血清标记物的尪痹寒热证候中医辨证新方法,形成3种治疗新方案,发现4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候选药物,阐释了寒热为纲辨证的科学基础;开展尪痹辨证论治体系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推广应用研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我院中医风湿病科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风湿病)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拥有“焦树德名医传承工作室”和“阎小萍名医工作站”。数十年来科室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协同的方法诊治风湿病,形成了内外兼治、中西医融汇的诊疗特色,在业界享有盛誉,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未来,中医风湿病科将继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为广大患者祛痛解忧,助力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  
2021.12
27
喜报
我院李平教授等申报的基于“五脏相关”理论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我国约有1.2亿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功能损伤是中国导致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西医不能解决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而中药治疗有独到优势。李平教授研究团队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20项基金支持下,开展了下述工作,相关研究成果申报的“五脏相关”理论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获202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创新点一:临床研究发现:“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从肝治肾”和“从脾治肾”法延缓CKD进展,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终末期肾病患者进入透析风险降低68%;5-甲氧基色氨酸等可作为CKD患者早期诊断标志物。 项目组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证明“从肝治肾”法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与西医一线药物比较具有明显优势。项目组牵头26家三甲医院通过814例患者的临床研究证明:“补脾益肾”法延缓进入透析中位数时间9个月,而西医方法为3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患者透析风险降低68%。在AnnTranslMed发表,各大媒体报道的浏览率超过60万次。 针对CKD缺乏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瓶颈问题,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纠正色氨酸、脂肪酸等代谢紊乱是柴苓汤肾保护的生化机制;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临床2155例患者血清样本,发现5-甲氧基色氨酸等可用于CKD患者早期诊断。在NatCommun和RedoxBiol发表,入选ESI热点和高被引论文。 创新点二:基础研究发现:四环三萜和甾体是“从脾治肾”“从肝治肾”的物质基础;修复肾小球滤过屏障,改善多脏器损伤是共同机制;色氨酸羟化酶1是调节五脏功能,治疗CKD的作用靶点。 近二十年来,项目组围绕柴苓汤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从脾治肾”“从肝治肾”的药效基础是四环三萜和甾体;改善多脏器纤维化,其共同机制为抑制TGFβ/Smad3和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工作发表在BritJPharmacol等。“从肝治肾”中药通过重建足细胞骨架结构,减少蛋白尿。色氨酸羟化酶1调节腑脏功能,是“五脏相关”干预CKD的新靶点。 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71篇,其中SCI期刊收录论文165篇,累计影响因子>650分,影响因子>10分论文10篇,>8分论文18篇,总被引5191次。获中国发明专利7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出版相关学术专著5部。首次增加甾体类化合物为《中国药典》收录,完善了猪苓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起草并制定了《中成药治疗CKD3-5期(非透析)临床应用指南》在120家医院推广应用。基于“五脏相关”理论创建的“从肝治肾”治疗糖尿病肾病、“从脾治肾”治疗非糖尿病肾病CKD,在全国60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受益患者84万人。该项目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31名,博士后7名。                                                                                      
2021.12
23
科研成果
中日友好医院赵晶教授团队关于我国围术期过敏反应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报道
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赵晶教授团队在麻醉学著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影响因子9.17)在线发表题为“Epidemiology of suspected life-threatening perioperative anaphylaxis: a cross-sectional multicentre study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报道了中国围术期过敏反应的流行病学数据,明确围术期疑似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11360,呈现由北至南递增趋势,并就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日医院麻醉科张盼盼医生和刘孝文医生。 围术期过敏反应是指围麻醉期出现的全身性或系统性速发超敏反应,严重威胁手术患者的安全。国外报道的围术期过敏反应发生率存在地区差异,介于1/1280~1/18600,而我国一直缺少围术期过敏反应的流行病学数据。为获得中国围术期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并了解国内对围术期过敏反应的防治情况,赵晶教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委托下,于2019年牵头全国112家三甲医院开展了这项多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 本研究统计了超过507.8万例手术,根据诊断标准明确447例疑似严重过敏反应病例,发生率约为1/11360,共有9名患者死亡,最终死亡率约2%。其中,东北地区发生率为1/19262,而华南地区高达1/6050,整体呈现由北至南递增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发生率比女性发生率更高,这与传统上认为女性更容易出现围术期过敏的观念有所不同。 本次研究调查还证实,低血压是围术期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症状(91%),皮肤症状则出现在一半患者中,仅有8.7%患者出现气道表现。在孕产妇中,皮肤黏膜症状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64.3%)。与成人相比,儿童更易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支气管痉挛或气道压增高等气道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绝大多数医生都认识到肾上腺素在救治中的重要性,但半数以上的调查医生未掌握肾上腺素首剂剂量,这说明在此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赵晶教授自2008年起就关注到围术期过敏反应这一临床问题。围术期过敏容易被忽视或漏诊,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更需要预防再发生。为此,赵晶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围术期过敏反应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独家开展体内联合体外诊断试验。近十年,为超过150例患者明确了过敏原,并寻找安全替代药物,再次手术麻醉者无一例再发过敏,此成果超过国外同行。赵晶教授深知提高我国围术期过敏反应的防治水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她在国内各省市做了80余次讲课,通过宣讲提升了全国同行对围术期过敏反应的认识。另外,她在2017年牵头了全国围术期过敏反应安全项目,旨在助力围术期过敏反应防治体系的建立。此次流行病学调查,即为全国围术期过敏反应安全项目工作的一部分。 赵晶教授指出,本次全国多中心研究覆盖面广,统计的手术量和报道的病例数多,可能是迄今全世界最大的围术期过敏反应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能够实现本次研究离不开国家卫生健康委两次项目支持,也离不开各个参与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国每年手术量高达6171万人次,按照本次流调数据,估计每年至少有5432例严重围术期过敏反应发生。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推广围术期过敏反应的确诊和过敏原的诊断,才能保证这些患者的安全。另外,我们虽然发现了围术期过敏存在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但其中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围术期过敏的高危因素同样需要明确。未来,我们将继续为提高中国围术期过敏反应的防治水平而不懈努力。 文章来源: PanpanZhang†,XiaowenLiu†,WeixiaLi,RuisongGong,JunZuo,RuihuaSun,JingZhao*andMercedesS.Mandell.Epidemiologyofsuspectedlife-threateningperioperativeanaphylaxis:across-sectionalmulticentrestudyinChina.BrJAnaesth(IF:9.17;Q1).2021.Nov3;S0007-0912(21)00615-2. 通讯作者赵晶教授简介: 赵晶 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麻醉与重症监护科联合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2020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获得者 现任中国女医师协会麻醉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健康促进与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协会常委,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Chinese Medical Journal》通讯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多家杂志特邀审稿专家等。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科技项目及首发科研基金项目等十余项课题支持。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40余篇,国家专利两项。主编(译)、副主编(译)专著6部,参编麻醉学书籍10余部。                                                                            
2021.12
10
1 7 8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