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研资讯
全部
全部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科研诚信
科研成果
喜报
学术活动
“明道讲堂-科研篇”第8期-“Mucosal immunity and immunopathology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
我院于2024年7月11日举办了“明道讲堂-科研篇”第8期,本期特别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哈里逊(Harrison)冠名教授、卡特(Carter)免疫中心副主任孙杰教授作为讲学专家。    孙教授以“Mucosal immunity and immunopathology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为题,为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演讲。本次活动由中医风湿病科陶庆文主任主持,曹彬副院长致辞并为孙杰教授颁发“明道讲堂特聘专家”聘书。 曹彬副院长为孙杰教授颁发聘书 演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异常的免疫和上皮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病毒性肺炎肺部后遗症。为了深入研究新冠后遗症的发生机制,孙教授采用了收集新冠后遗症免疫特征、进行新冠肺部纤维化后遗症的空间组学研究等方法,得出了CD8T细胞和上皮祖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病毒性肺炎后遗症的结论。并通过建立新冠肺部纤维化后遗症小鼠模型,发现CD8T细胞缺少促进纤维化恢复,这为其观点提供了支持。 第二部分介绍了抗新冠呼吸道黏膜免疫。尽管大多数人接种疫苗后血液中的抗体水平足够,但仍有人感染新冠病毒。这引发了对为何mRNA疫苗无法有效抵抗新冠病毒感染和流行的疑问。孙杰教授提出了呼吸道黏膜免疫理论,认为这是对抗病毒感染和流行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传统疫苗接种无法产生良好的呼吸道黏膜免疫反应。进一步实验显示,杂合免疫(疫苗加感染)比单一疫苗更有效地激发呼吸道黏膜免疫,而黏膜疫苗的增强效果比新冠感染更有助于促进呼吸道黏膜免疫反应,尤其能促进呼吸道IgA的生成。因此,黏膜疫苗成为发展呼吸道病毒疫苗的一个可行方向。 孙杰教授讲学 本次演讲吸引了包括科室主任、青年医师、研究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等近100名听众。整个会场气氛热烈,孙杰教授通过生动细致的讲授,体现了大胆创新,严谨论证的科学思维,让大家享受了一场学术盛宴。与会者对孙杰教授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在提问环节中踊跃互动。 现场互动提问
2024.08
27
科研成果
学术聚焦丨再获突破!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中医药治疗新冠作用机制
近日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工程》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中药散寒化湿颗粒能够通过抑制病毒入侵、增殖和促进抗炎效应等多层次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从复方中发现的主要有效成分——紫花前胡苷通过抑制冠状病毒复制关键酶3CLpro发挥抗病毒作用。 该成果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院士、李敏研究员团队的一项研究“散寒化湿颗粒及其活性成分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抗炎作用”。2020年初,仝小林院士在湖北武汉抗疫前线研制出临床有效的中药复方“寒湿疫方”。由此方转化而来的中药散寒化湿颗粒于2022年获批在国内上市。 散寒化湿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机制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李敏研究员及第一作者、仝小林院士博士研究生田传玺介绍,为阐明散寒化湿颗粒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潜在机制,研究团队通过多种体内外病毒和炎症模型评估复方抗病毒抗炎效果;通过质谱技术全面表征其入血入肺入便成分,进而靶向hACE2、RBD、TMPRSS2、3CLpro、PLpro等五个抗病毒靶点明确关键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散寒化湿颗粒复方能通过作用于CCL2-CXCLs轴发挥免疫抗炎作用,来源于复方中药羌活的有效成分紫花前胡苷具有类似复方的抗病毒表型,并通过靶向3CLpro来抑制病毒复制。本项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散寒化湿颗粒能够有效减少新冠患者从轻症发展到重症的疗效作用机制。“该研究也是中国与奥地利科研人员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为中药现代化和全球化应用提供了依据。”李敏说。 此前仝小林院士团队和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曾联合开展评价散寒化湿颗粒与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对照治疗轻型/中型新冠病毒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显示,散寒化湿颗粒在改善轻型/中型新冠病毒感染者相关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
2024.08
14
科研成果
大庆研究又一标志性新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推迟患糖尿病4年,显著降低死亡和血管并发症长期风险!
7月9日,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教授及其团队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Medicine上发表了大庆研究又一新发现[1]:被确诊为糖尿病前期的人,保持4年内不变为糖尿病,可以长期降低死亡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李光伟教授介绍到:1995年,大庆研究告诉我们,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1997年,这一消息通过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杂志DiabetesCare传遍全世界。又过10年后,大庆研究、芬兰DPS和美国DPP研究一起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有长期“后效应”,并被誉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但是研究者们并未止步于此,提出又一个更为重要、更被公众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糖尿病预防能否延伸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只有干预长达6年的大庆研究在随访30年后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干预仅维持3~3.5年的DPS和DPP研究没有!我们瞬时联想到:是否是干预时间的不同导致了CVD结局的不同?推迟糖尿病几年才能降低长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大庆研究责无旁贷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目前没有其他研究能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有机会在今天与大家分享大庆长期随访研究的最新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慢病之一。这些致残致死性疾病不仅严重伤害人类健康,也严重伤害人类尊严。 医疗负担不堪重负,治疗的“关口前移“是处理这类疾病的不二选择。当下,现代医疗体系正面临严厉拷问:这些疾病能不能被预防?医学界不无心虚的回答是”能“。具体怎样做才“能”?回答即控制“三高”:①降血压达标,即使需要3~4种药物;②降脂达标,把70岁老人的胆固醇降低到托儿所孩子一样低;③血糖达标,甚至不惜终身打针、服药。这种预防,国家和个人要付出怎样巨大的代价?做得到吗?完得成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国大庆研究30年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新希望——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有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26%。但是人们又必须面临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干预糖尿病多少年,才能在心血管方面修成正果?”。这个问题数年来困扰着百姓,也困扰着学术界,包括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者们自己。经过精心分析,我们找到了答案! 确诊IGT后通过饮食和运动维持至少4年的非糖尿病状态更有利于健康、长寿 图1.研究示意图 在这项新研究中,纳入了参加最初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DQDPS)的540名糖耐量异常(IGT)参与者。DQDPS研究于1986年在中国大庆市进行,所有参与者均通过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为IGT,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涉及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或两者兼之)。试验结束后,对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微血管并发症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监测。在这项事后分析中,采用Cox分析评估在确诊IGT后2年、4年和6年末,保持非糖尿病状态或发展为糖尿病的患者发生这些结果的长期风险。 在所有参与者中,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之间的结果累积发生率差异在30年内逐渐增大。与糖尿病组相比,全因死亡(HR=0.74,95%CI:0.57~0.97,P=0.026)、心血管事件(HR=0.63,95%CI:0.49~0.82,P<0.001)和微血管并发症(HR=0.62,95%CI:0.46~0.86,P=0.004)风险显著降低首次出现在4年访视时仍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显著降低首次出现在6年末(HR=0.56,95%CI:0.39~0.81,P=0.002),以上是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状况、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干预措施和药物(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降压药和降脂药)之后得出的结果。原干预组结果与全组相似。 总的来说,生活方式干预推迟糖尿病4年,比同期恶化为糖尿病,可以在其后20年减少全因死亡风险26%,心脑血管疾病风险37%。而推迟糖尿病少于4年,则看不到任何这方面的获益。另一好消息——如果能推迟糖尿病6年,其后20年间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都降低了40%。说明被发现是糖尿病前期之后,维持非糖尿病状态时间越长,心脑血管健康获益越多,也会越长寿。 成功意料之内,新成果源于耐心与坚守! 李光伟教授总结道:大庆研究的这项新发现令人振奋且鼓舞人心,无论对学界还是对公众都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它证明大庆研究30年3代人的执着付出和坚守是值得的。今天这个结果,比以前在《柳叶刀》系列杂志发布的20、30年研究成果并不逊色,它是大庆研究30年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最新结果或将为未来全球糖尿病预防研究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即要重视干预年限:4年,至少4年,而不是2、3年,才能“修成正果”,取得心脑血管疾病的远期良好结局。而这4年的努力对于大众也是值得的。这将鼓励我们下定决心,坚持,再坚持。争取推迟糖尿病发生超过4年,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历时40年的英国UKPDS研究随访刚刚在美国ADA大会上报告并获Banting大奖,它证明把初诊糖尿病变成最轻糖尿病的降糖治疗能降低长期CVD风险。今天我们历时34年的大庆研究随访结果表明阻止糖尿病前期变为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可显著降低其后20年CVD风险。UKPDS和大庆研究的这些新结果,从糖尿病治疗和预防两个方面揭示:打断“糖化-氧化-动脉硬化”的心血管事件链可以带来心血管方面的长期好处。与专注降糖治疗相比,从源头预防糖尿病是CVD管理“关口前移”更为简单的有效途径,可能是“关口前移”的突破口!因为它更简便易行、更省钱、也更具公众健康价值,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中国有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对自己的身体友善,就会得到好的报答。对身体行“恶”,自然也别指望得到“善报”。也许这就是大庆研究给我们的忠告。 最后,李教授也希望大庆研究的这一新结果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鼓舞,投身到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的洪流中去。“大善“后必有”善报“。但是要看到”好事临门“,必须要有耐心去等待,一个10年,再一个10年!因为最新研究证明,推迟糖尿病4~6年在心血管和死亡上的成果需要在20年之后才能被看到。所以我们要耐心坚持,干预不要半途而废。我们知道,长期坚持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某些人可能比较困难,如果有条件,辅以药物干预最大限度地推迟糖尿病的发生,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应考虑针对IGT人群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作为糖尿病和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预防管理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QianX,WangJ,GongQ,AnY,FengX,HeS,etal.(2024)Non-diabetesstatusafterdiagnosisofimpairedglucosetoleranceandriskoflong-termdeathandvascularcomplications:AposthocanalysisoftheDaQingDiabetesPreventionOutcomeStudy.PLoSMed21(7):e1004419.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4419 2.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7/240709184206.htm  
2024.07
18
科研成果
多团队协作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新易感基因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余学清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崔勇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李梦涛教授合作完成了一项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SLE-PAH)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风湿病学领域顶级期刊Arthritis&Rheumatology(IF:13.3)上。研究发现,HLA-DQA1*03:02是SLE-PAH发病的易感基因型,携带该变异与预后不良相关,上述研究成果为SLE-PAH的早期诊断与精准分型提供了新工具。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肺动脉高压(PAH)是SLE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SLE-PAH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肺动脉压力增高,最终引起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其发病机制复杂,多项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与肺小血管重塑在PAH的发病中均可能起到关键作用,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或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子参与抗原呈递,其在SLE遗传易感性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但HLA基因变异在SLE-PAH中的作用仍未可知。 团队开展了MHC区域基因变异与SLE-PAH遗传易感性的研究,基于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协作组(CSTAR)平台,纳入172例经右心导管确诊的SLE-PAH患者,以1,303无PAH的SLE患者和9,906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通过MHC区域深度测序,共鉴定出19,881个遗传变异,结果表明HLA-DQA1*03:02与SLE-PAH发病显著相关,且提示不良临床结局。 关联分析结果表明,HLA-DQA1*03:02与SLE-PAH发病显著相关(上图);HLA-DQA1*03:02与SLE-PAH预后不良相关(下图) 本研究是全球首个针对SLE-PAH的基因组学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为SLE患者肺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工具,为SLE-PAH的精准分型与个体化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共同第一作者:钱君岩,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项目一项,研究成果发表于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Arthritis&Rheumatology、AutoimmunityReviews等国际顶级期刊。 共同第一作者:杨欣壮,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助理研究员。主持和参与13项科研课题。发表SCI文章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发表于GenomeBiology、Neurology、Advancedscience、Arthritis&Rheumatology、MolecularBiology&Evolu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 共同通讯作者:李梦涛,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风湿免疫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肺血管/间质病学组组长,亚太抗风湿病联盟(APLAR)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组成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系统性红斑狼疮重要脏器损害诊治体系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共同通讯作者:崔勇,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系主任,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负责人,国家皮肤与性传播疾病质控中心(筹)联合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主持国自然重点1项,面上6项,国际合作交流2项,973/重点研发课题3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9,2016,2008,2005),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等,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0)。担任系列国家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主编。 共同通讯作者:余学清,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至今共承担各级科研基金60多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组长、973项目课题组长、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发表科研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入200多篇,第一和通讯作者100多篇,包括NatureGenetics、NatureCommunications、CellMetabolism、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等。出版学术专著17部,其中主编8部。 共同通讯作者:曾小峰,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风湿免疫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第9、10届),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及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23.11
19
1 6 7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