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成果推介
针对消化道疾病的新型凝胶医疗器械研发
项目负责人:李靖涛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领先的新诊疗方式
项目科室:消化科
专科领域: 呼吸胸外消化类
李靖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道早期癌协作组委员等学术任职。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凝胶生物材料课题组开展医工合作,在设计和开发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方面取得了一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获得 2020 年第一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三等奖和 2021 年第 四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等奖项。   项目简介   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吻合口瘘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并发症,其危害涉及多个方面,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处于肿瘤晚期或经过长时间放化疗的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外科修复手术。内镜手术因具有超级微创、经济、安全、可靠等优势,已经成为替代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吻合口瘘的有效途径。在现有的治疗手段中,通过在内镜下植入镍钛合金等金属材质堵瘘器或钛夹封闭术,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面临伤口易被金属撕裂、大出血、长期放置易发生移位、穿孔、大面积创口无法完全封堵等一系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针对这一临床危重疾病缺乏安全有效治疗策略的问题,申请人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并制备了温敏高分子/短肽分子,通过自组装形成在内镜下具有可注射性的粘附水凝胶用于吻合口瘘封堵,建立内镜下可注射粘附水凝胶预防和治疗吻合口瘘的临床实施方案。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310389638.8;ZL202310424788.8;ZL202210972202.7;ZL202210930294.2;202010932603.0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个性化记忆型无创伤 NIV 面罩设计与研发
项目负责人:凌 兰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世界领先的新诊疗方式、国产替代创新、新应用领域拓展
项目科室:综合病房(日间医疗)
专科领域: 急诊急救危重症、其他
凌兰,主任医师,课题负责人,综合病房副主任(主持工作),急危重症专业 20 余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 海峡两岸急诊专业委员。   项目简介 面对现有 NIV 面罩存在的不适配及与面部不贴合,造成继发性压伤及感染、甚至导致治疗失败等重大问题。本项目 聚焦我国特有的杜仲胶资源,利用其优异的形状记忆特性及集成特性,通过解决个性化杜仲胶复合材料形状记忆机理、记忆性凝胶复合材料与面部皮肤间的贴合机制以及物相容性及毒理机理等科学问题;突破个性化杜仲胶形状记忆复合 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记忆性凝胶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个性化记忆型 NIV 面罩制备关键技术以及记忆型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及毒理性能验证及评价技术。通过杜仲胶上与透明视窗的榫卯结构集成、下与个性化凝胶复合材料一体共 硫化成型,开发出个性化记忆型无创伤 NIV 面罩,并力争实现其临床应用,显著改善病患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性,提升临床ARDS、心衰、呼吸衰竭、呼吸失眠暂停综合征等救治效果及效率。   专利信息 专利申请号:202310818949.1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
味觉诱发电位仪的研制和临床初步应用
项目负责人:刘剑锋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产替代创新、现有技术改进、新应用领域拓展
项目科室:耳鼻喉头颈外科
专科领域: 耳鼻喉、口腔科学、神经科学
刘剑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外科 Research Fellow。研究方向为鼻科学 -颅底外科学基础和临床以及嗅觉味觉障碍。发表文章 90篇,国家专利 5项,作为副主编撰写专著 5 部,主持国自然、北自然等 10 余项课题,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中华医学奖。   项目简介 该项目针对人群 : 各种原因导致的味觉障碍的患者。现阶段国内对于味觉障碍的诊断、随访缺少客观的评估方法。味 觉诱发电位作为电生理技术可以客观评估味觉通路,对味觉功能的反映更精准,在国际上已有相对成熟的商业化的电位仪。然而国内尚未有自主研发产品面世。为解决上述科研壁垒,该项目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研制出味觉刺激器。研制出味觉诱发电位仪。味觉诱发电位仪测试应用,获得国人的各项参数的正常值,并在临床情景下验证。进一步探索味觉诱发电位与主观心理物理测试和客观功能影像学测试的关系,搭建味觉功能平台。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210239544.8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首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促计划储备培育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用于检查床的无接触式自回收垫单卷筒
项目负责人:卢 潇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产替代创新
项目科室:超声医学科
专科领域: 公卫影像检验类
卢潇,负责项目执行,近 5年主要研究经历及成果:2020年研究生毕业入职中日友好医院超声科,年超声检查量万余次, 擅长肝脏、胃肠等腹部疾病超声诊断及超声造影检查。发表核心期刊 3 篇;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参与临床试验项目 2 项;参与编撰多部超声相关书籍。    项目简介 本项目旨在解决“实际工作中一次性垫单的使用和回收过程,影响工作效率和就诊体验,存在皮肤病交叉感染风险和 医患纠纷隐患,并且使用成本高”的问题,通过非接触感应自动连续更换垫单,使用过程可实现医生、垫单、患者间 无交叉接触,并利用结构设计实现用后垫单的自动回收密封,避免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维护医患关系,解决目前患 者对就诊环境卫生安全的担心和心理不适感,改善患者就诊体验和人文关怀感,有利于实现“一诊一患一换”的日常 检查准备操作,相比常规垫单更加的卫生安全、具有更人性化的与时俱进的患者就诊体验,同时还可将使用成本相比 常规垫单降低约 80%,促进未来医院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关怀的建设。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322044480.9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新型分层载药可溶微针芯片调控胃源激素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孟 化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世界领先的新诊疗方式
项目科室: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
专科领域: 普外整形外科
孟化,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青海大学博士生导师 , 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肥胖糖尿病主动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第一届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主持首发、首特专项等 10 余项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累计影响 因子大于 80 分。   项目简介 本项目创新性的研发出了一款新型微针递送系统,命名为胃壁分层特异性麻痹微针(LGP-MNs),用于将 LGP-MNs 具有足够的强度与韧性,可以适应蠕 BTX-A 精 动的胃壁结构,并且能够通过针尖的快速溶解将 通过构建肥胖大鼠模型进行验证,发现与传统的普通针注射 BTX-A 相比,LGP-MNs BTX-A 均匀地输送到指定的胃壁层次,在局部达到较高的工作浓度。 可以极大的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同时,针对不同胃壁层次的给药结果显示,BTX-A 分层递药的确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其中,LGP-MNs 介导的胃壁肌层麻痹显示出最佳的治疗效果,包括更加明显的胃排空延迟,体重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减弱、肠道菌群改善等。 此外,该研究还首次发现只有胃壁肌层特异性麻痹时,才会出现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这可能与胃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1)(一种胰岛素分泌刺激物)的分泌显著增加有关。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310701003.7   已获基金资助 首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促计划储备培育项目(YC202301JS0048)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234386)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委托开发
一种用于诊断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分子标志物及其应用
高灵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免疫抑制剂浓度检测试剂盒
项目负责人:秦 伟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现有技术改进
项目科室:药学部
专科领域: 治疗药物监测
秦伟,博士,主管药师,主要从事血药浓度监测,建立多种药物浓度检测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 京药学会临床药学研究项目、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课题。第一作者发表 SCI、核心期刊论文 5 篇。获第 20 届北京药学年会优秀论文、第 21 届北京药学年会论文三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 项。   项目简介 他克莫司代谢个体差异大,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目前主要监测其全血谷浓度。然而,其在血液中分布较复杂,尤其 在红细胞中分布较多。移植术后患者可能发生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情况,影响他克莫司在血浆和各血细胞中的分布, 导致监测全血谷浓度可能无法准确反映药物在淋巴细胞中发挥药效的浓度,需检测 PBMCs 中药物浓度评估实际发挥 药效的浓度。目前,还没有已上市用于检测 PBMCs 中他克莫司浓度的试剂盒。现有检测方法样品用量较大,所需样 品用量至少为 3 血量可能对患者造成损伤,不易实现。本项目研发的体外检测试剂盒,采用 Ficoll 试剂密度梯度离心提取 PBMCs 细胞, mL。为满足复测等情况,患者采血至少要达到 10 mL,移植术后患者血液检测项目较多,较大的采 蛋白沉淀结合液液萃取提取药物,nanoLC-HRAM 检测浓度。以最小的样品用量,最大的药物提取回收率,最高的检 测灵敏度实现 PBMCs 中的药物检测。检测定量限低至 5 pg/mL,仅需 0.8-1.2mL 全血样本即可检测 PBMCs 中他克 莫司浓度,减小采血对移植患者的创伤。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110949046.8   已获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903719);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3332019116); 北京市研究型病房建设临床研究项目(2022-YJXBF-04-01-02); 中日友好医院人才项目; 中日友好医院 2019 年院级科研基金(2018-2-QN-29)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基于专利传感技术的新型可穿戴设备在心力衰竭无创管理中的临床转化研究
项目负责人:任景怡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领先的新诊疗方式、新应用领域拓展
项目科室:心脏科
专科领域: 心内科
任景怡,心血管病专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积极开展学科交叉探索,主 持并建立了国内高质量“心衰中心”。作为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心衰领域高水平杂志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菁英”等奖励。   项目简介 心力衰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成人死亡的重大心血管疾病,反复高频入院及高死亡率为其两个显著特征,而针对“心脏充盈压”升高这一心衰恶化的关键及公认权威指标进行早期预警,并及早干预可有效避免再入院。目前仍缺乏灵敏、稳定、有效、舒适的高性能可穿戴设备特异性用于心力衰竭恶化远程监测及早期预警,拟针对“心脏充盈压”升高这一心力衰竭恶化的关键指标开发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新型可穿戴设备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通过应用新型可穿戴设备监测反映“心脏充盈压”,与临床金标准进行一致性对比评估其准确性,并评估新型已穿戴设备对心力衰竭再入院的预警效能,以满足心力衰竭无创管理的临床需求,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1810353245.0;ZL202010704066.4 专利申请号:202410446830.0   已获基金资助 北京化工大学-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基金项目(XK2022-03);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220484171)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专利转让【作价入股【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多功能管饲给药辅助装置
项目负责人:商永光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
项目科室:药学部
专科领域: 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药学类
商永光,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药师,肠外肠内营养专业临床药师。从事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及静脉用药配制管理工作, 发表专业论著 30 余篇、参编书籍 3 册 、获相关专利 4 项。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药学协作组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学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管理分会委员。   项目简介 本发明涉及多功能管饲给药辅助装置,包括:给药注射器、粉碎器、乳化器,所述粉碎器、乳化器封装固定在控制壳 体内,所述控制壳体具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与给药注射器的管口匹配;采用本发明公开的多功能管饲给药辅助装置, 能够将药品粉碎、溶解、乳化、分散等多种配药方式集成在一起,整个过程均在给药注射器的针筒内完成,不需要多 次在开放空间内转移,避免由于多次转移造成的剂量损失和在开放空间内操作环境及操作人员造成的危害。同时,由 于给药注射器可以做成一次性产品,无需反复使用,由此避免了反复清洗和可能的残留交叉污染。   专利信息 专利申请号:202322985374.0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专利转让
1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