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成果推介
小型低成本 AI 数字化 CT 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负责人:夏启胜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世界领先的新诊疗方式、国内领先的新诊疗方式、国产替代创新、 新应用领域拓展
项目科室:临床研究所
专科领域: 公卫影像检验类、口腔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夏启胜,博士,副研究员,10年物理诊疗新技术及器械研发经验,发表论文近 50篇,其中第一(共一)作者 SCI论文 7篇, 申报专利 10 余项(已授权 6 项),第八届“创青春”卫生健康行业专项赛总决赛铜奖;2022 年临床创新与发明大 赛一等奖;第六届(2023)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医院专场赛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二等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为医院、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项目致力于创新重建算法和 AI 影像处理技术在数字化医疗影像领 域的落地应用,研发出一系列小型、低成本数字化 CT 系统、用于脑卒中院前诊断、重症监护、移动诊疗、手术引导等 临床应用场景。项目通过新颖的架构设计,提高扫描稳定性,同时实现设备的小型化;二是利用创新重建算法和 AI 影 像处理技术大幅提高设备的软组织成像清晰度,达到脑出血的等疾病诊断精度要求;三是利用国产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优 势,大幅降低设备的硬件成本。项目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锥形束 CT(CBCT)研究的团队,技术领先,目前项目取得重 大进展,已完成了原理验证机和设备样机的研制,利用自行研制的脑出血头骨模体完成了自有三维重建算法的验证, 重建图像清晰度已达到国际领先平。项目是国内外首个基于 AI 影像处理技术的数字化 CT 的研发项目,将大幅提高 CBCT 软组织成像效果。也是首个定位基层医疗的脑卒中数字影像决方案,将为基层脑卒中患者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310042282.0;ZL202220969325.0;ZL202130422569.8 专利申请号:202110919832.3;202311378973.4;202311424546.5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第四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二等奖立项项目; 中日友好医院揭榜挂帅项目 - 转化类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其他:项目融资
一种医用多功能被
项目负责人:邢园园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领先的新诊疗方式、国产替代创新、现有技术改进、 新应用领域拓展
项目科室:保健部一部
专科领域: 护理类
邢园园,临床护理 21 年,专业方向为内科护理、老年护理和护理管理。发表核心文章 2 篇,获批专利 1 项,主持及 参与课题 3 项。   项目简介 项目背景及目标:临床工作中,高龄、危重症、卧床患者容易发生坠床、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其中,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处置管、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等非计划拔管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上 的负担,同时造成严重医疗纠纷。项目范围和内容:一种医用多功能被,包括盖被,约束带及软棉垫圈组成。所需材 料较少,制作成本简单,由制作到产出,仅需几天内就可完成。成品即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组织和结构管理:医护 整体配合,患者安全得以保障为基础,配有高年资护士直接应用产品。项目优势:一种医用多功能被,包括盖被,约 束带及软棉垫圈组成。制作成本简单,制作周期短。本产品,制作简单,投入成本低,临床应用广泛,该产品具有为 患者保暖,且保护患者身体及管路等特点,可在现有被子的基础上进行改装。该产品适用人群广泛,可适用于任何有 保护需求的患者,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如:防坠床,防非计划拔管等。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1921442852.0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其他
消融刀支撑架
项目负责人:徐妍妍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新应用领域拓展
项目科室:放射诊断科
专科领域: 其他:影像介入
徐妍妍,医学博士,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诊断科主治医师,39-40 期笹川生,北京放射学分会淋巴影像学组委员。   项目简介 消融刀是一根长约 15-29cm 细管样结构(末端形成冰球),在插入病灶后露在体外部分较长,因患者体位或病灶位置, 体外针体会出现不同程度倾倒或者歪斜,尤其是侧肋部病灶(如肝脏)。冷冻消融时间相对较长,为了保证消融刀的 固定角度及位置,在插入合适位置后,操作人员常常用手术消毒单以及手术固定钳将刀体固定,给操作造成不便。其 次,对于距离体表较近病变,刀体插入较浅,刀尖形成的冰球容易对体表皮肤造成低温损伤。目前操作人员常用装满 温水的水袋紧贴皮肤,以减少可能的损伤。但是水袋有一定重量且形态固定,对于侧肋部病灶,水袋不易固定,覆盖 皮肤范围有限。再者由于整个操作过程相对较长,水袋难以保持恒定温度,中间常需更换水袋。针对目前冷冻消融操 作过程中问题,设计该辅助器械,欲解决的技术问题:1. 稳定刀体位置及角度、2. 保护刀体周围体表皮肤。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220598976.3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专利转让 ▉合作开发
一种呼吸监测设备
项目负责人:徐妍妍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预期可领先国内同类技术或产品
项目科室:放射诊断科
专科领域: 放射诊断科
徐妍妍,放射诊断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申请人长期专注于胸部功能成像研究,尤其是围绕 CT 成像在 COPD 方面 应用。工作以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及 SCI 论文 40 余篇,2023 年参与撰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部 CT 检查及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4 年入选北京市首批医师科学家培养项目。   项目简介 本项目提供的呼吸监测设备,包括面罩以及设置在面罩上的传感器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显示交互控制模块,且传感 器模块设置在面罩的输气通道处。该呼吸监测设备,一方面能够通过传感器模块感测输气通道中呼吸气体的流量,得 到呼吸信号数据,并将呼吸信号数据传输至信号处理模块,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显示交互控制模块设定工作模式;再一 方面能够通过显示交互控制模块按照当前所处的工作模式对接收到的呼吸信号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和输出到特定显示 装置。这样,用户能够通过显示交互控制模块设定工作模式,同时能够实时观测到呼吸状态反馈信息,便于用户实时 调整自身呼吸状态,从而能够提高设备操作的灵活性、便携性,并能更好地满足多个场景的用户多样化的呼吸监测需求。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320361612.8   已获基金资助 国自然青年项目(82202288)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专利转让 ▉合作开发
血液透析用的采血装置转化项目
项目负责人:杨柳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领先的新诊疗方式
项目科室:肾病科 血液净化中心
专科领域: 护理类、肾脏内科
杨柳,中日友好医院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主管护师,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专科护士,从事临床血液净化护理工作 13 年;护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硕士;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6 篇,取得新型实用专利 2 项;承担中日友好医院院内科研项目课题 1 项,参与在研及已结题各级课题 4 项。   项目简介 目前血液透析病人需要定期在透析治疗前后采血,临床普遍使用注射器抽血再注射进采血管,需多次断开透析针与管 路,带来过程管路端口多次暴露极易感染、血液滴落污染环境、采血软管过长易导致采血失败等弊端;而即使使用常 规采血针,也只能在透析前进行一次性采血,无法解决两次以上采血问题,也无法解决采血过程密闭性、操作流程不 便利、采血管路排气等问题。另外,除了透析前后采血,部分患者在透析治疗中也需要采血,临床操作更加繁琐、影 响全密闭治疗原则和伴随各种弊端。本项目设计可采血、透析同时进行;采血过程中,无需断开透析管路和透析穿刺 针,且是在密闭环境下进行采血,无暴露,减少对患者血液污染,也避免血液外滲污染他人及周围环境;真空储血管 可直接连接常规采血针,通过更换采血针可进行多次采血,满足多次不同时段随时采血的需求,无需断开管路,也不会影响透析治疗安全。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122021946.4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转让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一种可测量局麻术中患者情绪生理指标的减压握力装置
项目负责人:尹 琳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现有技术改进
项目科室:医院发展办(含远程中心)
专科领域: 信息科
尹琳,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副研究员,近年来参与多项互联网+医疗应用程序及业务平台开发。研究领域为互联网+医疗政策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及深度学习模型研究,医学元数据标准化存储及分析,人工情感理解及情感计算等。申请发明专利 7 项(已授权 4 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2 项。   项目简介 微创手术患者接受局部麻醉,手术过程中神志清醒,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生理指标可以视为 患者术中情绪状态波动的信号。在符合感染防控要求的情况下,在微创局麻手术过程中让患者抓握一种可测量并存储情绪生理指标的减压握力装置,一方面可以测量患者情绪生理指标,早期发现过度紧张、恐惧的患者,予以安抚和情 绪疏导等心理护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抓握动作可以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绷紧上肢肌肉,帮助其达到对情绪和肢体的控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测量及存储局麻术中患者情绪生理指标的减压握力装置,同时可采 集患者在微创局麻手术中的情绪生理指标,以供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320832979.3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项目: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血液净化用导管无菌保护和固定装置
项目负责人:杨柳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现有技术改进
项目科室:肾病科 血液净化中心
专科领域: 护理类、肾脏内科
杨柳,中日友好医院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主管护师,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专科护士,从事临床血液净化护理工作 13 年;护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硕士;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6 篇,取得新型实用专利 2 项;承担中日友好医院院内科研项目课题 1 项,参与在研及已结题各级课题 4 项。   项目简介 中心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尤其急性肾功能衰竭需透析)患者常用血管通路类型之一,也广泛用于血浆置换、人工肝 治疗等各种需要特殊血液净化的治疗。治疗中导管与管路连接后,连接处需妥善维护,保证治疗安全,防止脱落断开,预防其主要并发症 - 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无可直接使用产品,常使用无菌纱布或治疗巾和胶布包裹固定,无统一标 准,且存在导管连接处不密闭、不可视、难固定的严重弊端,导致细菌感染、接头脱离、导管牵拉高风险。本项目设计包括无菌保护装置和管路固定装置,通过无菌保护装置可对导管与透析管路的连接处进行密闭的保护,大大降低感 染风险,方便护士观察,通过管路固定装置可对透析管路进行限位固定,使患者能在透析过程中活动身体,也可保护连接处不会因透析管路的拉扯而散开或完全暴露在空气中。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122021908.9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转让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基于电子控制技术的危重症患者自动人工气道管理设备
项目负责人:詹庆元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微创新
项目科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专科领域: 呼吸胸外消化类
詹庆元,呼吸病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教育部长江 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危重症专业组副组长   项目简介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研究表明,VAP 的发生会显著延长 ICU 患者住院时长(11-32.6 天)、增加住院费用和病死率(21.2%-43.2%),从 pneumonia,VAP)是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而加重社会负担。VAP 的的预防意义远远大于其治疗,预防 VAP 有很多集束化策略,其中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占据 核心地位,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包括:保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范围在 25cmH2O~30cmH2O 之间和使用带有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ubglottic 子控制技术的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管理设备,围绕降低 VAP 发生率的需求,针对气道管理过程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 Secretion Drainage,SSD)的气管插管,减少分泌物的误吸。本项目设计和研发一款基于电的监测和声门下分泌物的清除两大核心环节,建立持续、自动化监测和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气道管理设备。   专利信息 专利申请号:202311324607.0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常温水性自分散胃肠超声造影剂
项目负责人:张波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预期可领先国内同类技术或产品
项目科室:超声医学科
专科领域: 公卫影像检验类
张波,中日友好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近 5 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共发表 中英文论著 100 余篇,执笔指南及共识 15 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或译著 24 部。专利 9 项。获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科技奖医学研究创新奖一等奖 1 项、华夏医学科技奖 2 等奖 1 项。2020 年国之名医之“青年新锐”。 2024 年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项目简介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胃肠疾病检查中,特别是胃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大规模体检中具有重大意义,造影剂产品的 使用对诊断准确性、患者就诊体验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胃肠超声造影剂产品的现有技术中仍存一些问题,使其容易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导致成像效果不佳,甚至造成漏误诊现象,限制了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体检和日常门诊中的普及和推 广,例如固态制剂往往需开水冲调、充分搅拌等复杂操作,造影剂从配置到使用的时间较长、稳定性影响因素多,极大影响检查时患者就诊效率和就诊体验,而液态制剂目前研发较少且生产和运输存储成本较高。本项目提供了一种常 温水性自分散胃肠超声造影剂,通过组分设计实现造影剂在常温下快速溶解和稳定分散,且制备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本项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胃肠超声造影剂产品的使用效率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改善了使用体验,为胃肠超声 造影作为常规体检检查项目进行普及推广提供了必要基础,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专利信息 专利申请号:202410566147.0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专利转让 ▉合作开发
部分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国产假体
项目负责人:张启栋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领先的新诊疗方式
项目科室:骨科·关节外科
专科领域: 骨科
张启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菁英计划骨干人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 总医院高级访问学者。先后于韩国庆熙大学、美国麻省总医院、纽约西奈山医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学习。兼职中国骨科菁英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矫形分会青年学组组长,北京骨科学分会中西医结合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部分置换学组委员等。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50 余篇。副主编《部分膝关节置换术》1 部。参编专著 8 部。主持省部级课题 5 项,获发明专利 5 项。创新开展部分股骨头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单髁置换技术等。   项目简介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积极保留髋关节手术以延迟或避免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努力的方向。 但是,目前很多保留髋关节手术因难以重建稳定、恢复关节面光滑而失败。随着 3D 打印技术的发展及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的进展,我们在长期股骨头坏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膝关节部分置换理念,基于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学特征及中日 友好医院三柱理论,通过对股骨头坏死病灶去除,植入部分假体进行局部替换,保留正常骨质及韧带组织结构,迅速重建股骨头结构稳定,恢复关节面平滑,并且利用活性生物材料实现良好骨长入获得关节结构稳定,达到良好承载负荷的作用。相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保存骨量,不破坏周围正常组织,不去除髋臼侧,为青壮年股骨头坏死赢得时间,即使失败也容易翻修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的优势。部分股骨头置换的假体设计及技术开展,为股骨头坏死保留髋关节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及技术支撑。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221225148.1;ZL202221225155.1;ZL202223291510.8;ZL202223290553.4 专利申请号:202311030430.3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1 2 3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