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成果推介
基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探讨传统中药制剂桑杞清眩膏方防治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 1 级的优化诊疗策略
项目负责人:李 琳
产出类别:医疗药物类
创新类型:国内领先的新诊疗方式
项目科室: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
专科领域: 心内科、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药学类
李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菁英计划”菁英团 队牵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总干事兼常务委员、世界中医 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科研统计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 SCI 及中文核心医学杂志 发表论文 50 余篇。   项目简介 桑杞清眩方是我院国家名老中医黄力教授数十载临证经验凝聚而成,化裁自名方天麻钩藤饮,用于防治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院内协定方。本方功在“调肝清热、滋阴潜阳、化痰祛瘀”,治体、治病、治靶,三位一体,标本兼顾,恢复阴阳平衡。在降低血压之外还能缓解精神压力,阻断或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减轻靶器官损害。目前作为院内协定处方在我院 2018-2024.7 年度普通门诊 + 特需门诊 + 国疗门诊 + 住院病房使用达31341 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患者。针对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 1 级患者,多见于中青年高血压人群,工作压力大,采取长期服用西药干预往往患者依从性差,且有低血压风险,中药方剂能够被更多患者采纳。前期研究已证实桑杞清眩方在控制血压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的确切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根据《北京市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实施细则》,我们应用中药饮片仅经水提取制成的膏滋方这一传统剂型,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干预高血压前期及 1 级高血压人群,结合临床效果及自主神经调控系列参数定量评估,获得优化创新型中医药干预高血压技术及产品,以期在精神压力型高血压人群建立“中医特色诊疗新模式”,在增加受试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同时,配合传统中药制剂桑杞清眩方,为高血压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提供新方向,推进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远期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未来心血管病风险,减轻高血压医疗费用。其产品适用群体规模庞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市场无类似竞品。   专利信息 专利申请号:202311359066.5   已获基金资助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自主创新项目(2018-2-4063); 中日友好医院人才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41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81041039)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其他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 肥胖的中药 1.2 类新药 GXE061
项目负责人:刘丽宏
产出类别:医疗药物类
创新类型:国际领先或填补世界空白
项目科室:药学部、科技中心
专科领域: 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药学类
刘丽宏,主任药师、博导。现任中日友好医院总药师、科技中心主任、药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品医疗器械监 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 : 代谢性疾病的新药发现、药理学评价及疾病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发表 SCl 论文 120 余篇,获得 20 项发明专利授权,其中转化 1 项。   项目简介 课题组对 GXE061 的化学和药理活性进行了二十余年持续且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围绕 GXE061 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开 展了大量研究和实验,课题组发现 GXE061 具有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降低血糖、降低小鼠体重(预防给药体重降低 33.2%,治疗给药一个月,体重降低 12%),降低血脂等作用。在药学方面,已完成中试生产,正在进行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 建立了 GXE061 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发现 GXE061 主要分布在肠道,通过作用于肠道靶点及肠道菌群发挥作用。在安全性评价方面,动物的单次给药毒性及 14 天连续给药毒性研究结果表明,GXE061 无明显毒副反应,安全性高。对雌、雄小鼠行为特征,肝功、肾功、 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以上研究结果已获 4 项专利授权,另有 4 项已提交受理。课题组计划在 2025 年完成 GXE061 临床前药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交 IND。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14102561087;ZL2020101231352;ZL202210648663.9;ZL202410005093.0   已获基金资助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医药创新品种及平台培育 (Z221100007922021);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82304805,82404942)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7172085); 北京朝阳医院1351 人才朝阳新星 (CYXX-2017-33); 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 (OML20150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8130282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L248089,L248090)   合作方式 ▉专利转让      
治疗高尿酸血症 / 痛风的中药新药七味连翘丸
项目负责人:刘丽宏
产出类别:医疗药物类
创新类型:国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
项目科室:药学部
专科领域: 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药学类
刘丽宏,主任药师、博导。现任中日友好医院总药师、科技中心主任、药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 : 代谢性疾病的新药发现、药理学评价及疾病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发表 SCl 论文 120 余篇,获得 20 项发明专利授权,其中转化 1 项。   项目简介 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高达 数超过 8000 万人。现有治疗药物安全性不佳,亟待“效果佳安全优”的新药,2030 1.77 亿,患病率逐年增高,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其中痛风患者人 年降尿酸药的市场预测高达100亿元。七味连翘丸来源于临床经验,为经典名方“黄连解毒汤”的改良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痛风性关节炎症状并降 低尿酸水平。由临床常用七味药组成,组方简单,且无毒性药材,安全性高,具有很好的转化前景。已完成药学研究,确定了稳定可行的制备工艺,建立了质量标准;药效显示本药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缓解痛风性关节炎,且具有很 好的镇痛效果,疗效优于临床常用西药;单次给药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显示本药无明显毒副反应,安全性高。 2023年《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指出对临床定位清晰且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中药新药的注册申请试行优先审评审批。在 国家政策支持下,我们旨为国内上亿高尿酸患者群体及千万的痛风患者研发一种来自临床的,安全有效的新制剂。   专利信息 专利申请号 :202411101051.3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转让  
一种治疗气阴两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项目负责人:陶庆文
产出类别:医疗药物类
创新类型:国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预期可领先国内同类技术或产品┋ 有明确的技术改进┋微创新
项目科室:中医风湿病科
专科领域: 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药学类
陶庆文,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中青年名中医,中医风湿病科主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风湿病临床诊疗和研究 30 余年,建立多个风湿病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提出干燥综合征“内燥致痹”、“燥湿同病”理论及“气阴学说”等, 获“中华医药贡献奖”称号。主持科研课题 10 项,主 / 参编著作 10 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发表论文 300 余篇, SCI 收录 45 篇,制定共识 5 部,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项目简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列以重量份计的药材制备得到:生地黄 10-15 份,百合 6-12 份,南沙参 9-15 份,青蒿 6-12 份,生麦芽 10-15 份,升麻 3-10 份,柴胡 3-10 份;并提供了其 5 气阴两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口干、眼干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组合药味少,易于进行质量控制,同时成本 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经临床验证了其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口干、眼干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组合药味少,易于进行质量控制,同时成本低廉。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210973061.0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科研项目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一种治疗燥湿互结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项目负责人:陶庆文
产出类别:医疗药物类
创新类型:国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预期可领先国内同类技术或产品┋ 有明确的技术改进┋微创新
项目科室:中医风湿病科
专科领域: 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药学类
陶庆文,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中青年名中医,中医风湿病科主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风湿病临床诊疗和研究30 余年,建立多个风湿病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提出干燥综合征“内燥致痹”、“燥湿同病”理论及“气阴学说”等, 获“中华医药贡献奖”称号。主持科研课题 10 项,主 / 参编著作 10 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发表论文 300 余篇, SCI 收录 45 篇,制定共识 5 部,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项目简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燥湿互结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列以重量份计的药材制备得 到:生地 10-15 份,茯苓 10-15 份,百合 10-12 份,生麦芽 10-15 份,苏梗 5-10 份,桑叶 5-10 份;并提供了其制备5 易于质量控制,同时成本低廉。 方法和应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经临床研究验证了其用于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组合物药味少,易于质量控制,同时成本低廉。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210973056.X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科研项目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治疗抑郁症新药洛安宁的研究开发
项目负责人:张维库
产出类别:医疗药物类
创新类型:世界领先的新诊疗方式
项目科室:科技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
专科领域: 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药学类
张维库,男,博士/博士后,中日友好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直围绕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和创新药物开发开展研究工作。目前负责处于新药临床前和候选药物成药性评价的品种4个。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英文 SCI收录论文 60 余篇;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项)和北京市科委等项目16 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6 项。先后获得国家青年岐黄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奖、第五届全国临床创新与发明大赛一等奖和第二届首都医学创新与转化大赛二等奖等;兼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理与毒理分会常务理事等。   项目简介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临床上主要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障碍、身体部位疼痛等。本研究团队前后历时十余年研究发现中药山茱萸中的化合物洛安宁(loganin)抗抑郁作用确切,兼具有促睡眠和镇痛作用。同时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研发新靶点 Sigma-1受体可能为洛安宁发挥抗抑郁作用新型的作用机制。目前我们已通过简单易行的专利核心技术获得公斤级的洛安宁原料药和制剂等;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洛安宁无明显毒副反应,安全性高。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1710397232.9;ZL201710085093.6   已获基金资助 北京市科委 G20 工程创新研究(Z171100001717009) 2022 年第三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三等奖(2022-JKCS-16)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青年医学人才奖励项目(2018RC350019)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中日友好医院人才培育工程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纳米水滑石与传统中药溃疡油结合递送体系构建及其在放射性食管炎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郑佳彬
产出类别:医疗药物类
创新类型:世界领先的新诊疗方式、现有技术改进
项目科室: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
专科领域: 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药学类、肿瘤血液类
郑佳彬,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治医师,MD Anderson 访问学者,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参与多项国际合作、国家级课题,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中日北化联合课题1项。   项目简介 放射性食管炎是颈胸部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据统计,发生率高达 65-100%,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肿瘤并发症。现代医学治疗尚不令人满意,原因可归结于传统治疗手段与食管粘膜接触时间少,口服、透皮、静脉给药的局部组织有效血药浓度很难保证,药物利用率低是限制疗效的瓶颈问题。中日友好医院院内制剂溃疡油作为防治放射性黏膜炎院内制剂有效应用临床 20 年,但同样受限于此瓶颈未能发挥其外治作用。纳米水滑石/铝镁水滑石(LDHS)成本低,合成简单,高效载药和药物细胞膜透过率高等优点,且作为传统制酸药物达喜(铝碳酸镁咀嚼片)的主要成分可食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中日医院中西结合肿瘤内科与北京化工大学前期多次合作验证,纳米水滑石磁性分子具备良好载药能力,构建纳米水滑石结合型溃疡油可以将药物靶向输送粘附至炎性食管黏膜,发挥缓释作用,利用其细胞内吞递药模式,提高药物利用率。项目目前已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中日友好医院科技中心两项课题支持,目前已经完成纳米水滑石结合型溃疡油的载药释药机理、靶向粘附效应、药效学、毒理学及相关机制研究,旨在尽快转化为该领域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专利信息 无   已获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2304960);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其他  
纳米化氢醌乳膏在黄褐斑精准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
项目负责人:左先波
产出类别:医疗药物类
创新类型:国内领先的新诊疗方式、现有技术改进
项目科室:科技中心
专科领域: 皮肤科
左先波,医学生物信息学博士,教授,研究员。现任中日友好医院科技中心副主任、大数据研究部主任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 SCI论文 30 余篇,共同作者发表 SC| 论文 100 余篇,全面负责完成了 30 多种复杂疾病和几十种遗传性疾病的的全基因组研究等数据分析工作,基于大数据建立了中国人群个体化精准用药数据库和分析系统。   项目简介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在亚洲育龄女性中发病率高达 30%。皮损主要表现为面颊部、前额以及下颌部位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难以治愈,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氢醌及其衍生物为黄褐斑的一线外用药物,然而短期疗效并不理想,氢醌乳膏有限的透皮吸收量限制了其药效的发挥,应用纳米技术可以减小氢醌乳膏乳滴尺寸,增加透皮吸收率,或可大大增加其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黄褐斑病因复杂,基因易感性是主要发病因素之一,约 40% 的黄褐斑患者具有家族史,然而中国人群黄褐斑的易感基因的研究缺乏,基因组变异或可影响氢醌的治疗效果,亟需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利用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将氢醌乳膏进行纳米化处理,进而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率,并通过临床试验探究其在黄褐斑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此外也将检测并分析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有效者和无效者的基因组差异,进而实现黄褐斑的精准化治疗,本研究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及转化价值。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1822065848.9;ZL201810040911.5;ZL201820068599.6; ZL201820068569.5;ZL201820069329.7;ZL201820070092.4; ZL201822065845.5;ZL202310040896.5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2023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273523)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合作开发
1 4 5 6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