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成果推介
用于检测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核酸试剂、试剂盒及系统
项目负责人:曹彬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现有技术改进
项目科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专科领域: 病原微生物检测
曹彬,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WHO 研发蓝图计划(R&D Blueprint)新冠肺炎临床试验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项目简介 下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全球范围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已实现了分子快速诊断,但是细菌仍然以传统的培养方法为主,不仅敏感性低而且耗时长(48-72小时)。因此,我们开发一种多重定量 PCR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能快速检测多重细菌病原体(2-3 小时)。我们的检测试剂盒覆盖 12种引起社区获得性和(或)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细菌病原体。通过灵敏度、特异度、有效性和重复性等对多重定量 PCR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最后进行临床验证。在 211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呼吸道样本中,多重定量 PCR检测的检出率为 64.5%(136/211),明显高于传统培养方法(64.5% vs.29.9%)。特别是在培养阴性的 148 例样本中,诊断率提高了 54.1%。此外,多重定量 PCR共感染的检出率明显高干传统培养方法(21.3%vs.3.3%)。作为一种分子诊断方法,我们开发的多重定量PCR 检测试剂盒具有灵敏、省时、简便等优点,对病原体的检测不受样本是否已暴露于抗生素的影响,为临床指导抗感染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1911151535.8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转让
体位预警装置
项目负责人:褚亚昀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现有技术改进
项目科室:眼科
专科领域: 眼科
禇亚昀,女,37岁,主管护师,中华护理学会眼科专科护士。2010 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2023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获硕士学位,科研方面,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4篇,其中 SCI1篇,主持院级课题一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项。   项目简介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手术中通常会填充硅油或者惰性气体,患者通过采取面向下卧位, 可以使硅油或惰性气体向上漂浮,从而有效顶压视网膜及裂孔,促进视网膜复位。因此,严格的术后卧位管理是玻璃 体切割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存问题:现阶段的专利多为对患者俯卧位支具的改良,而缺乏对患者体位改变后预警装置 的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体位预警装置,体位监测仪能够佩戴于患者头部,通过设置多个感应器,对患者不同角 度的体位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设置控制器,对感应器反馈的患者体位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从而及时获知患 者的体位是否处于设定的正确状态;体位提示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从而能够接收控制器发送的体位信息,当控制器 分析获知患者体位。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221518447.4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眼科婴幼儿专用受水器
项目负责人:褚亚昀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现有技术改进
项目科室:眼科
专科领域: 眼科
禇亚昀,女,37岁,主管护师,中华护理学会眼科专科护士。2010 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2023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获硕士学位,科研方面,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4篇,其中 SC1篇,主持院级课题一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项。   项目简介 结膜囊冲洗是眼科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受水器是结膜囊冲洗的重要工具。传统的受水器以及近期的新型受水器有四点弊端:型号仅针对成人,不适合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以及早产儿;受水器的材质粗糙,多为硬质塑料或者不锈钢,不适合婴幼儿娇嫩的皮肤;婴幼儿多数难以配合操作,用力的头部制动可能造成面部的压痕;由于贴合不严密,操作过程中容易漏水。我们设计的眼科婴幼儿专用受水器,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硅胶圈,受水装置和储水瓶。硅胶圈。既可以有效的避免贴合不严密导致的漏水问题,又可提高患儿的舒适度,避免面部压痕的产生。受水装置针对幼儿的面部弧度和大小设计适合的弧度,能够更好的贴合面部,避免漏水。同时材质选取 PP 材质(聚丙烯),安全无毒,而且更加细腻亲肤。储水瓶的设计是为了能够保证冲洗过程中水不会外溢。储水瓶也选用的是 PP 材质。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222754010.7   已获基金资助 无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基于 VR/AR 实时可视化仿真技术股骨头坏死无创冲击波治疗视觉导航系统的设备研发与技术转化
项目负责人:高富强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
项目科室:骨科·关节外科
专科领域: 骨科
高福强,北京大学骨科学博士,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冲击波治疗中心负责人。 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国际冲击波医学会(ISMST)会员及国际冲击波医学联盟(ISMU)秘书长,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10 项,联合制定行业标准、指南及专家共识 9 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3 项。   项目简介 体外冲击波(ESW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无创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肌肉骨骼疾病。然而无法精准定位 仍是 ESWT 实际操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短板。本项目首次提出运用 VR/AR 实时可视化虚拟仿真系统优化股骨头坏死ESWT治疗方案。其创新点在于通过 VR和 AR技术的应用,实现股骨头坏死冲击波治疗的可视化、精准化及全流程管理。 通过三维数字化仿真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术前精准规划和模拟;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术中实时导航和反馈;并在术后通过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分析指导康复训练。实现对股骨头坏死干预治疗的全流程管理。本项目已产出相关发 明专利 3 项,并在 1 年内实现样机产出及临床验证。ESWT 非侵入性治疗在国内外医疗市场快速增长,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目前,在国内市场并未有基于 VR 或 AR 技术的冲击波治疗辅助系统出现。本单位所提出的基于 VR/AR 的实时 可视化仿真技术股骨头坏死无创冲击波治疗视觉导航系统将填补国内市场的产品空白,占有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311115696.82 专利号:ZL202221953400.03 专利号:ZL202221976814.5   已获基金资助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自主创新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一种基于 CJFH 分型的保髋手术治疗系统及装置
项目负责人:高富强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
项目科室:骨科·关节外科
专科领域: 骨科
高福强,北京大学骨科学博士,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冲击波治疗中心负责人。 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国际冲击波医学会(ISMST)会员及国际冲击波医学联盟(ISMU)秘书长,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10 项,联合制定行业标准、指南及专家共识 9 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3 项。   项目简介 股骨头坏死传统保髋手术的切口大,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大,导致术后恢复时间长。在定位病灶时,还需要反复进行 X 线透视,克氏针反复穿刺定位钻孔,增加了患者及操作者的辐射暴露量,延长了手术操作周期,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时间及预后。本项目研发一种基于 CJFH 分型的保髋手术治疗系统,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系统包括术前规划模块, 具体包括影像处理单元、分型诊断单元、力学分析单元、方案选择单元及方案规划单元:影像处理单元,接收患者髋部影像学信息,划定三柱体范围及坏死灶范围;分型诊断单元,选取各层面中坏死比例最大的层面及所述股骨头正中 层面,分别依据 CJFH 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力学分析单元,重建股骨头及坏死灶三维模型,再计算生物力学特性及应力分布图;方案选择单元,根据坏死比例及分型结果,匹配数据库得到治疗方案及预后数据;方案规划单元,从各治 疗方案及预后数据中筛选出最优方案。本方案提升了保髋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手术复杂程度及风险。   专利信息 专利号:ZL202310630508.9 专利号:ZL202330677645.9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人才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甲状腺疾病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项目负责人:花瞻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世界领先的新诊疗方式
项目科室:普外科·胃肠外科
专科领域: 普外整形外科
花瞻,医学博士 , 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 ;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会员。参与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北京市科委的多项课题研究 , 在包括医学期刊《Surgery》等,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 参与编写医学专著 3 部。研究方向 :1. 肿瘤的转移、肿瘤干细胞精准诊断和治疗的研究。2.MDT 分级诊疗研究。3.AI 医学应用研究。   项目简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包括超声图像、病理图像和基因片段的多模态数据,甲状腺癌风险评估及治疗决策模型,实现甲状腺辅助决策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提高临床甲状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对甲状腺癌患者危险程度提供临床治疗决策依据,减少过度治疗。项目成果推广到临床,既能减轻患者遭受的手术痛苦,又能降低病人和国家医疗保险的经 济负担。同时,为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培养出适应交叉医学领域的相关人才队伍,也为医学和信息学科交叉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样板。该项目成果可从上至下,逐步渗透到基层医院,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同时也能环节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更好的推行分级诊疗的制度。   专利信息 专利申请号:201720159635.5   已获基金资助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创新能力提升建设专项基金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作价入股 ▉合作开发 ▉其他    
促内瘘成熟锻炼理疗仪的研制
项目负责人:贾婉宁
产出类别:医疗器械类
创新类型:国内领先的新诊疗方式
项目科室: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
专科领域: 护理类、肾脏内科
贾婉宁,女,2017 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工作至今共发表 6 篇论文,参编书籍 2 部,获得 1 项软件著作、8 项实用新型专利,负责 2 项院级课题,参与 2 项院级课题,多次参加国家创新创业比赛,荣获两次三等奖。   项目简介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AVF)、人工血管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和中心静脉导管。其中,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 fistulas,命线”,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透析效果有显著影响,但其成熟率偏低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内瘘的功能锻炼和红 外线理疗对动静脉内瘘的成熟及修护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国内外尚未出现可以兼并红外线理疗与功能锻炼的动静脉内瘘理疗仪,患者内瘘失功发生率仍未得到显著下降。目前国内外仅有远红外线理疗仪,然而现有远红外线理疗仪仅对患者进行红外线照射理疗,并且仪器占地面积大,移动不变,患者不能随时进行理疗;同时也尚未有针对患者进行内瘘功能锻炼的理疗仪,患者无法在理疗的同时兼并进行功能锻炼。本研究项目针对以上问题已形成初步产品概念, 设计出尚未出现过的可改善上述问题的新型产品,对促进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熟、内瘘修复以及维持动静脉内瘘良好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专利信息 专利申请号:202210654677.1   已获基金资助 中日友好医院成果转化项目   合作方式 ▉专利许可(独占许可、普通许可) ▉专利转让 ▉合作开发  
1 2 3 4 5